现在随着手机的普遍,很多人都喜欢在手机上看一些网络的小说,网络上也不乏有很多的好书,比如说《飘邈之旅》、《诛仙》、《小兵传奇》,这三本被认为是网络三大奇书,一本讲述宇宙修真,一本讲述奇玄武侠,一本讲述宇宙战争,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诛仙了,就连不怎么看小说的小编都知道诛仙的名气,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网络三大奇书。
网络三大奇书:
一、《飘邈之旅》
《飘邈之旅》是一部修真小说,作者是萧潜(本名刘晓强)。2005年成书,在台湾由鲜网出版28本; 2006年在大陆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7本。主要简述了主角李强遭遇背叛,万念俱灰时,遇到神秘人物傅山利用真气将他改造成高大俊美的年轻人,带领他穿越星空,从地球瞬移到火星,从而开始的惊异未知的飘邈之旅的故事。
资产过千万的成功商人李强遭遇女友与好友的背叛,愤怒伤人。就在他万念俱灰时,神秘人物傅山利用真气将李强改造成高大俊美的年轻人,带领他穿越星空,从地球瞬移到火星。当他们进入古代传送阵准备前往“封缘星 ”时,由于花媚娘的捣乱,李强单独一人被送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星球,踏上了惊异未知的飘邈之旅:
依靠以往从商经验,李强发挥一番精辟分析,巧妙解决了“故宋国”的战争危机:意外被抓到“坦特国”的黑营,李强集结上千苦囚策反,与“坦特国”的五千人清剿部队展开激战:带着一众苦囚好不容易逃出黑狱,李强却踏进另一个暴风圈中——“坦特”和“邦奇宁”两国为争夺晶石矿即将开战,而好兄弟帕本的妻女和财物被人谋夺一空,更让他不惜与黑市“阪寿商行”扛到底,修真的道路已越行越艰险。
二、《诛仙》
《诛仙》是由毕业于福建工程学院的当代作家萧鼎写作的长篇武侠(古典仙侠)小说,全书共八册,被新浪网誉为“后金庸武侠圣经”。书中反复探究的一个问题是“何为正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小说的主题思想。2016年11月,《诛仙》荣登2016中国泛娱乐指数盛典“中国IP价值榜-网络文学榜top10”。
《诛仙》在一个玄幻的世界里勾勒讲述的是一个少年惨遭家门不幸,为异人所救并随异人习得一身上天入地的能力。少年经历磨难险阻、征服上古神兽、异禽、历游各种奇异之地,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奇女子演绎动人、凄美爱情的故事。书中主角那种淡淡的戾气所带来的悲伤,那一身神奇的能力,虚构中人性、情感上的真实,在爱情天平上的徘徊,在正义与邪恶间的摇摆,让大家对其始终牵挂。主人公张小凡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在渴望的过程中承受着孤独和落寞。
三、《小兵传奇》
《小兵传奇》是玄雨创作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首发于网上,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点击率居高不下。故事叙述天性开朗背景单纯的富家子弟唐龙,在高中毕业那年阴差阳错地参了军,进入了只有他一个学员的步兵训练营,以一介小兵的身份崛起于混沌的宇宙中,由此展开了绚丽的人生传奇。唐龙战胜所有“菜鸟”同僚、度过道道难关,在经历了骷髅教官近乎残酷的训练之后,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并当上了自动炮舰的舰长,参加宇宙大战。唐龙一向有傲人的战绩,然而,随着黑洞炸弹密码的破解,宇宙间的一场惨烈大战已箭在弦上……最大的挑战--对方要牺牲一个星域,拉唐龙的军队同归于尽,共30集已完结。
白额高脚蛛,相信很多人都常在家中发现过这种蜘蛛的踪迹,一般来说喜欢呆在一些疑难的角落,比如说水池地下、屋顶、橱柜缝隙等地方,属于无毒的夜行性蜘蛛,在网上相传白额高脚蛛可以完全消灭家中的蟑螂,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说法吧。
白额高脚蛛介绍:
白额高脚蛛,俗称高脚蜘蛛、大蜘蛛、马龙骑、旯犽、拉牙、喇牙、(或作虫拿虫额)、地虎,是高脚蛛科高脚蛛属的大型的室内蜘蛛,是家居蟑螂的主要天敌。在台湾通常俗称旯犽,在大陆潮汕地区称为马龙骑,属于 夜行性动物,喜出没于稍微阴暗的地方。
白额高脚蛛外形特征:
白额高脚蛛喜欢潜入人家、农舍,是室内最大型的蜘蛛,不结网,平常白天喜欢躲在屋顶、橱柜缝隙等处,夜间出来觅食,捕捉蟑螂或飞行的昆虫。 体长约20mm~30mm,全长约100mm~130mm,张开脚时约有CD的大小。全身密生黄灰色毛,其额区有一条白色横带,此为白额高脚蛛名称的由来。雄蛛背甲有一个很大的黑色V字形斑纹(强LED光照射下会有些偏红),雌蛛则没有这个斑纹,且体色较深,体型也较大。白额高脚蛛是夜行性动物,喜欢出没于稍微阴暗的地方。
白额高脚蛛有毒吗?
白额高脚蛛,属于无毒的蜘蛛,对人类并不造成危害,生性胆小怕人,除非有什么肢体的接触,不然是不会发生咬人的事情,但本身是带有寄生虫的,只在人身体有伤口或有破损时进入,不慎被白额高脚蛛咬伤,伤口有可能感染细菌而发炎、化脓等症状,需要及时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即可。
白额高脚蛛真的能消灭蟑螂?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专家丁林贤分析说,白额高脚蛛吃蟑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的人家里苍蝇等小昆虫很多的时候,蜘蛛也会出现。从生物防治的角度来说,“以虫治虫”本来就是一种方法。至于这种蜘蛛的灭蟑螂效果,他认为这很难评判。通俗地说,有的人家里比较干净,蟑螂数量少,一两只白额高脚蛛就把全家的蟑螂都给吃光了。买家当然觉得灭蟑效果好。如果某户人家家里蟑螂很多,两三只白额高脚蛛根本应付不过来。灭蟑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毛叶枣,学名滇刺枣,原产自印度,因为外形不像一般的枣,更像是小苹果,因而又有“热带小苹果”的称号,近些年来毛叶枣在中国等地方广泛种植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毛叶枣作为一种水果对人体有非常多好的功效,不仅富含维生素,可以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毛叶枣介绍:
毛叶枣,学名滇刺枣,属鼠李科枣属果树,因其产于印度,故名印度枣,又因其果形酷似苹果,因而毛叶枣又名“热带小苹果”。过去由于缺乏优良栽培品种,致使该果树推广种植面积较少。近年来,由于新的优良品种的选出,中国台湾发展较快,面积已达数千公顷,果价高达100元新台币(合人民币27元/KG)。
毛叶枣外形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达15米;幼枝被黄灰色密绒毛,小枝被短柔毛,老枝紫红色,有2个托叶刺,1个斜上,另1个钩状下弯。叶纸质至厚纸质,卵形、矩圆状椭圆形,稀近圆形,长2.5-6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圆形,稀锐尖,基部近圆形,稍偏斜,不等侧,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有光泽,下面被黄色或灰白色绒毛,基生3出脉,叶脉在上面下陷或多少凸起,下面有明显的网脉;叶柄长5-13毫米,被灰黄色密绒毛。
花绿黄色,两性,5基数,数个或10余个密集成近无总花梗或具短总花梗的腋生二歧聚伞花序,花梗长2-4毫米,被灰黄色绒毛;萼片卵状三角形,顶端尖,外面被毛;花瓣矩圆状匙形,基部具爪;雄蕊与花瓣近等长,花盘厚,肉质,10裂,中央凹陷,子房球形,无毛,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浅裂或半裂。核果矩圆形或球形,长1-1.2厘米,直径约1厘米,橙色或红色,成熟时变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果梗长5-8毫米,被短柔毛,2室,具1或2种子;中果皮薄,木栓质,内果皮厚,硬革质;种子宽而扁,长6-7毫米,宽5-6毫米,红褐色,有光泽。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毛叶枣的栽培技术:
毛叶枣的定植应选择雨季3—4月份的傍晚进行,在灌溉和气候条件好的地区或营养袋育苗的则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山坡地、土壤贫瘠的地块可适当密些,土壤肥沃的果园可适当疏些。一般株行距为5×5m,三年后视长势间伐至每667m2为18—20株。定植前先按50cm见方的规格挖好定植穴,每穴施用土杂肥25—50Kg、三元复合肥1Kg、钙镁磷1Kg及适量的硼、硫酸镁,有条件的可加入花生饼肥1—2Kg经充分混匀后作基肥。对于酸性强的土壤可加入适量石灰粉以中和酸性。定植后,浇透定根水,盖上稻草或薄膜保湿,若遇晴天应每1—2天浇水一次,直至成活。毛叶枣的自花结实率低,栽培上需配置授粉树,授粉树的配置应以上午开花型与下午开花型的品种搭配和盛花期相一致,授粉树的搭配掌握在10—20%左右。
毛叶枣的功效与作用:
1.补充人体营养成分
毛叶枣是一种营养价值特别出色的水果,这种水果果肉肥厚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存在,除此以外还有多种矿物质和大量的糖份,这些物质都是保持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人们经常食用能起到补充多种营养的作用。
2.提高身体免疫力
毛叶枣中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其中铁的含量特别高,它进入人体以后可以加快身体血红蛋白的再生,能提高身体的造血量,对预防和治疗贫血作用明显,经常食用还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让人们的免疫力明显提高。
3.治疗硬疖
毛叶枣除了果实可以供人类食用以外,它的种子和果干还可以入药,有很出色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毛叶枣的果肉在捣碎以后可以直接用于人类的硬疖的治疗,涂抹几次以后就能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三眼恐龙虾,在中国民间又被称为马蹄管子,这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生物,从3亿年前的石炭纪开始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在经历地球上的三次物种大灭绝之后仍然存活着,三眼恐龙虾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想要饲养的宠物,三眼恐龙虾可以吃吗?
三眼恐龙虾介绍:
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在中国各地又俗称马蹄管子、王八盖子、翻车车、屎壳郎崽、数钱锁等,是已知的鲎虫中唯一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其最早出现在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在经历了三次地球世纪大灭绝之后,至今仍有数种品系存活,并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属于鳃足纲,鳃足亚纲,背甲目的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
三眼恐龙虾长什么样子?
三眼恐龙虾大背壳呈椭圆形,腹部细长,柔软灵活。长尾巴成叉状。体长大约有100毫米,共分成约40节,还有些叶子一样的附属肢体。有些肢体多达70多对。因为它有三只眼睛,两侧黑色的复眼,还有中间一只白色感光的眼睛。恐龙虾是因为它经过了恐龙时期没有绝迹,名称因此而来。由于三眼恐龙虾重要的生物讯息——滞育期,带着三眼恐龙虾逃过了白垩纪大灭绝。在冰河期之后,大地苏醒,三眼恐龙虾也跟着继续完成它们奇妙的生命旅程。在这走走停停的生命旅程中,三眼恐龙虾完全没有进化,保存了三叠纪时原始的长相。幼虫像河蚌,暗红色,没有尾巴。长大后有3-5厘米左右。久积水的臭水沟里有。
三眼恐龙虾能吃吗?
三眼恐龙虾是典型的水底栖居动物,在身体里面有很多的寄生虫,虽然外表看起来十分可爱,但是背面的无数双小脚也会让你感到无从下口,而且这种从两亿年以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被许多小日本拿来当作种植水稻的农药替代品,因为三眼恐龙虾可以把水田里的杂草,害虫去掉,让稻作生长的更好,小编这里是不太建议大家去吃三眼恐龙虾,毕竟这东西很少人吃过,谁也不知道对身体会不会产生危害。
三眼恐龙虾怎么饲养?
备好水,孵化的话最好用小容器,玻璃或者塑料瓶就行。水不要超过半升,大概5cm深就够。因为这样食物密度才会大,有益于幼虫的生长。放入植物碎屑,上面休眠的微生物会繁殖,给幼虫提供食物。如果是和卵分开的话就在放入碎屑24小时之后放入卵,混合的话就只能一起放了。分开的碎屑在一周之后可以拿出,混合的话等能看到幼虫之后再小心舀出吧,或者留着也行。
水用纯净水或蒸馏水最好,这样可以模拟新积的雨水环境,利于孵化。找不到的话矿泉水可能也行,自来水则即使再放多少天也难以保证。温度控制在20-25度左右,可以用白炽灯来加热。最好在缸里放入小温度计。最好在缸内放一小段水草,可以提供氧气和食物。最快两天就可以看到幼虫了。
如果有水草的话第一周基本可以不用喂食,微生物会大量繁殖,而它们稍微长个三四天就会开始啃水草了。一开始长得很快,两天内的外形就会有明显变化。喂食的话,一般买卵会附带专用食物。试过的有青菜,蛋白,鸡肉,胡萝卜,水蚯蚓,蚊子,蚂蚁等等。记住要少喂!一开始只要很少很少就行了!它们对水质变化很敏感!没吃完的食物不要留在里面超过2小时以上!分离卵的方法:在成虫全数寿终正寝后,把大部分水倒出,再把大部分的底材舀出。留下底部比较脏的水。然后灌满水,静置15秒,再倒出大部分水。再灌满,15秒,倒出,重复多次。因为新产下的卵比脏东西重,所以会下沉得较快,而脏东西会被倒出去。重复5/6次之后应该可以看到卵了,直径1mm左右的小圆球,棕色或者粉色。等剩下的大都是卵子之后就可以用滴管或者随便什么东西把卵吸/舀出,或者用多层纸巾 漏斗过滤出来也可以,不过记住要慢慢来。分离出来的卵将其晾干,不过小心不要被风吹跑了,晾干两周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这种机制是为了确保幼虫在下次雨季开始时孵化,而不是这次雨季的末尾。下面是自制植物碎屑的方法,记得上面说过分离卵子的时候把第一次倒出的水留下吗?用这水泡开一小块椰砖,然后晾干,就可以用了。在孵化第二批的时候加入一小撮就行,大概是一个茶包的量。没有椰砖的话可以用揉碎的干树叶或者干草,不过一定要无毒的种类。
牛瘪火锅,一道难以言喻的火锅料理,是黔东南地区的的名菜之一,一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牛瘪是人在宰杀之后,在牛的肠胃里未完全消化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挤出其中的液体放入锅中文火熬制,牛瘪火锅很多人会误认为牛屎,其实不是这样,而且还有一定的养胃护肠功效,牛瘪火锅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牛瘪火锅是什么?
牛瘪火锅是黔东南地区的美食,只有在当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在宰杀前用上等的青草加中草药材喂饱牛,宰杀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拿出来,挤出其中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后食用。这种看似“牛粪”的东西叫牛瘪,实际上是一种液体。在侗家是一种上等菜,一般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这种菜分两种,一种是小肠里面拿出来的,比较贵,一种是大肠里面拿出来了,比较便宜。
牛瘪火锅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位贵州人经常腹泻,肚痛,四处求医药吃了不少却不见效,他见牛羊吃百草身体健壮,便试吃牛瘪,吃了几次,腹泻就好了。事情传开之后,大家就开始效仿,并逐渐完善制作工艺,不断添加香料。从此,这种饮食习惯代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都杀牛羊吃瘪,并且作为款待宾客的佳肴。
牛瘪火锅的做法:
牛瘪和羊瘪,是黔东南非常奇特的一种食品,牛瘪是在宰杀牛羊时,将其胃里未消化的草料取出并过滤出的汁液。食用方法是在将牛羊肉烹制到将熟时,再放入适量牛瘪提味。牛瘪的制作过程,在杀牛前,先给牛喂些爱吃的草料和食料,像首乌绿豆葛根柴胡金荞麦等新鲜的鲜草,牛食用半小时后再宰杀。从牛胃里取出这些还没有消化的这些草药,高温沸煎三十分钟后用丝瓜分多次滤去渣,杂渣去除干净后存放备用。
牛瘪火锅,加入牛瘪汁及花椒、生姜、陈皮、香草等佐料,放入锅内煮沸,将液体表面的泡沫及杂质除掉,过滤回锅加入食盐、葱蒜、辣椒。将新鲜的牛肉放在砧板上切丝,再放入锅中拌生姜片爆炒,炒熟后可以将牛瘪倒入牛肉中同时加盐等配料,吃的时候再放些藿香川芎等香料。烹制好的牛瘪是黄绿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热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东南少数民族视为待客上品。这道特色美食,对于生活在北方吃惯了大锅菜的人来说,实在是难接受这味道。
牛瘪火锅有什么功效?
食瘪的习俗其实是从黔东南传统侗药中衍生而来的,侗医称瘪为“百草汤”,因为牛羊会选择无毒无害、营养丰富的植物去吃,黔东南的乡野中又盛产药草,人们相信这些“百草”在经过牛羊的消化之后药性会更强,有养胃护肠的作用。贵州省博物馆的学者申敏告诉我,侗人吃瘪,真正的需求其实是混合在胃肠遗留物之中的消化液成分,它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
鼠鲨是诸多鲨鱼种类中的一种,一般来说体长都可以达到4米左右,属于卵胎生动物,鼠鲨在地域分布上也非常奇特,在太平洋的东西两侧分布的鼠鲨数量完全不一样,时至今日,没人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据英国媒体报道,曾有6人钓到过一条400斤重的鼠鲨后又放归大海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鼠鲨吧。
鼠鲨介绍:
鼠鲨科是板鳃类鼠鲨目的一个科,本科鲨鱼性凶猛,鳃宽大,游动迅速,体长达3至4米以上,牙齿扁尖,呈三角形,经常追逐鱼群,卵胎生,一般都是单独活动。是和锥齿鲨科、真鲨科齐名的三个最凶猛的鲨鱼中,唯一对人类产生威胁的鲨类,但一般攻击人都是出于误会,因为在水中,对视力不发达的鲨鱼来说,人和海豹相当接近。
鼠鲨外形特征:
鼠鲨是坚实及沉重的鲨鱼,背部呈深蓝色,腹部呈白色,鼻端呈锥形。鼠鲨可以生长至3.7米长,重160-250公斤。最特别的地方是在背鳍上有一白汶。这使它们与太平洋鼠鲨及大白鲨有所分别。尾鳍上有两个龙骨,与太平洋鼠鲨相似。
鼠鲨是一种重而厚的鲨,有一个圆的吻、一个大尾鳍,且胸鳍正前方各有五个鳃裂。它产于大西洋及地中海,属于鼠鲨科,或称鲭鲨科,本科还包括产于太平洋的太平洋鼠鲨,以及短鳍鲭鲨与大白鲨。鼠鲨栖息于水面附近,偏好深而辽阔的水域,但它也会冒险游至水深6米以下的水域中,岸钓者曾钓起超过400斤的鼠鲨。
鼠鲨的地域分布:
太平洋鼠鲨是生活在海岸至滨岸带及光合作用带的海域,且出没于北方较冷水温的地方。它们在大陆海面很普遍,但只限于近岸至近海滩区域。它们会单独或成群出现,又或会几头一同猎食鱼群。主要生活于北太平洋,包括海岸及远洋区域。最南的可以达至日本海及南加利福尼亚州,最北可到达北纬65°的阿拉斯加。个别的太平洋鼠鲨有试过下潜至水深668米处,不过一般它们都是在光合作用带的。它是活动区域可伸入寒带的唯一一种活泼性鲨鱼。在东北太平洋及西北太平洋的太平洋鼠鲨年龄及性别分布有差异。东面雌性较多,而西面的则是雄性较多。这个差异的成因不明,有可能是因不同鱼群的基因不同,又或是因它们的生长及发育不同。
英国垂钓者意外钓到400斤鼠鲨: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6位垂钓爱好者出海钓鱼,他们计划捉一条大鱼,但不如人愿,一直没有钓到让他们满意的大鱼,正要败兴而归时,一条大鱼上了钩。他们竭力收线时,才发现这并非普通的大鱼,而是一条鼠鲨。当时一位同行者犹豫是否要将其钓上岸,因为鼠鲨很重,力气又大,需要2小时才有可能钓上岸。6人决定尝试一次,齐心协力将那条鼠鲨拖上了甲板,而他们仅用了20分钟。经测量,这条鼠鲨身长约两米,重约400斤。几人兴奋不已,拍照留念后,将其放回了大海。
卢浮宫是巴黎一座著名的博物馆,始建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在这里收藏着很多世界上著名的画作、雕像,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石雕、蒙娜丽莎画作被誉为是卢浮宫三宝,在世界上也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断臂维纳斯更是被西方人认为是爱与美的象征。
卢浮宫三宝:
一、断臂维纳斯
《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塑。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法国重金收买后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以其绝世魅力震动了世界,从此,“断臂的维纳斯”就著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是卢浮宫三宝之一。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二、胜利女神
胜利女神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到来。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在提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传说是纪念公元前306年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建立的;也有考证是公元前2世纪作品,是公元前190年罗得岛人民为战胜叙利亚的舰队而立的纪念碑。
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
三、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这幅油画又称为《乔空达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时间看她,总会有不同的感觉:亲切、温柔、娇嗔;玩世不恭、嘲弄讥讽抑或是...特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上油彩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越来越使她的笑容变得诡秘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拟态章鱼是一种看似非常普通的章鱼,实则却拥有“变身”技巧的伪装大师,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的动物都非常善于伪装,通过体色和环境的融合来迷惑天敌,而拟态章鱼不仅可以该改变颜色,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来吓退天敌,可以说完美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拟态章鱼介绍:
拟态章鱼是一种海洋生物,是自然界中顶级伪装高手,这种身体非常软的动物可以任意改变颜色和形状,正常体色是带着斑点的褐色,可模拟多种环境和其他海洋生物,比如:比目鱼和海蛇等。拟态章鱼通常生活在15米以内的浅水沙地,通常在河口水域。在这种水域里,有很多贝壳、虾蟹等拟态章鱼喜欢的食物,同时大型觅食者如鲨鱼、Barracuda也经常来临,这种无骨、无刺、无毒的生物在这里更没有地方躲避这些掠食者,因而模拟出有毒的生物海蛇和蓑鲉以避免厄运降临。
拟态章鱼的变身大法:
拟态章鱼属于一种中型章鱼,成年之后的体长大约为0.6米左右,平时主要生活在浅海区域,尤其是河口水域最为常见,因为在这样的区域里食物资源是最丰富的。比如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河口水域,这里有着大量的鱼虾蟹以及贝壳类生物,所以拟态章鱼就可以放开自己的胃随便吃。但是,食物资源最充足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但凡有些实力的掠食者都不会放过这块肥肉。而论及战斗能力,拟态章鱼可就不值一提了,所以它们掌握了这门变色的绝技。
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拟态章鱼变色是为了躲避猎食者,事实上它们变色是为了恐吓猎食者。在海洋里面,无论是战斗力再强的生物,也会与有毒的生物保持距离。所以拟态章鱼就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颜色以及花纹来伪装成有毒的生物。拟态章鱼通过改变花纹与色彩,大概可以模拟三四种剧毒海洋生物,比如世界十大毒王中排第二的艾基特林海蛇,排行第三的蓝环章鱼以及毒鲉等。由于拟态章鱼模仿的太过逼真,所以大多数的猎食者都会吓得逃之夭夭。
拟态章鱼为什么会变色?
海洋生物学家通过对拟态章鱼进行解剖和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的八腕目软体动物身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组织,这些组织内包含有无数的色素,生物学家们将其命名为“色包”。而成年后的拟态章鱼体内有多大数万个色包,它们通过调整色包内的色素,就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了。
拟态章鱼的目击事件:
1999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一位生物学家马克·诺曼,首次报道了他对拟态章鱼的观察。他说,拟态章鱼并不是能模仿另外一个生物举止行为的惟一生物。许多动物和植物为了防卫也能模仿。诺曼和一队潜水者在印度尼西亚拍摄了拟态章鱼,他们注意到,每一次有攻击性的姑娘鱼进攻拟态章鱼时,章鱼都会将它的身体和肢体上的6个腕臂埋在沙子下面,然后拨动它剩余的2个腕臂,就像一条斑纹海蛇,姑娘鱼的一个主要天敌。
诺曼说,拟态章鱼非凡的模仿能力即使在不同的时间也可以正确地演绎出来。拟态章鱼一般生活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多泥的海湾。这里有许许多多小型掘洞无脊椎动物,例如沙蚕。喜爱泥的无脊椎动物给虾蟹提供了营养食物,因此这里又聚集着很多甲壳纲动物和鱼,对于拟态章鱼来说,这可谓名副其实的海鲜大杂烩。它常来此寻找食物,但是,它们的敌人如大型深水食肉动物鲨鱼和梭鱼也常出现在这里。诺曼说,这里也是捕猎者常出没的地方! 正是因为拟态章鱼在这里没有地方躲避那些掠食者,因而模拟出上述有毒的生物海蛇和蓑鲉以避免厄运降临。
哥斯拉,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怪物,已经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了,在电影中哥斯拉性情暴躁十分凶猛,在现实中哥斯拉其实是有原型的,而它的原型就是海蜥蜴,外表看上去和哥斯拉差不多,但海蜥蜴是一种性情温顺的食草性动物,经常会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而海蜥蜴还拥有一个假死的技能,会控制自己的心跳,甚至是停跳。
海蜥蜴介绍:
海蜥蜴,也就是海鬣蜥,仅出没在科隆群岛的鬣蜥目物种,共分7个亚种,这种爬行动物的身躯比较长,最长的可达150厘米以上。不同岛屿上的海蜥蜴在大小上也有不同。在费尔南迪纳岛及伊莎贝拉岛上的是体型最大的,而在赫诺韦萨岛上的则是最小的。在陆地上,海鬣蜥较为笨拙,但它们在水中却很灵活,以强壮的尾巴来游泳,是世界上唯一能适应海洋生活的鬣蜥。
海蜥蜴长什么样子?
成年雄性平均体长0.75米,体重1.5千克;雌性平均体长0.6米,体重0.5千克。头顶部有一瘤状突起而且还带着一个“小白帽”,在海鬣蜥的鼻孔与眼睛之间,有一个盐腺,能把海鬣蜥进食时带进的盐分贮存起来。当盐腺被装满后,海鬣蜥就高高地昂起头,打一个强劲的喷嚏,而含盐的液体就被射向空中,又会落在自己头上,等盐液变干,固结成壳时,就成了一层“小白帽”。全身都是深灰色的。但是,正在求爱的海鬣蜥身体的颜色会从灰色变成黑色,而且身上会长出红色的斑点。海鬣蜥并非一定是黑色的,幼蜥的背鳍较为淡色,雄性在不同季节的颜色也有所不同。
海蜥蜴的假死技能:
海蜥蜴会自动调节心律,当下潜时,心律减慢;升到水面时,心律加快。在预感到鲨鱼即将来临时,能立即停止心脏跳动,使敌人不易发现它们。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有趣的试验:在一只海鬣蜥身上安装一个微型遥控探测器,然后把它放进海里。当科学家从远方向它发出危险信号时,它立即停止心脏跳动,停跳时间竟长达45分钟。
海蜥蜴是哥斯拉的原型:
哥斯拉是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号之一,1954年电影《哥斯拉》中首次出现。哥斯拉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号,主演了28部电影,还参与了视频游戏、小说、漫画、电视连续剧等商业演。而哥斯拉在现实中的原型是一种叫海蜥蜴的生物,但是却与哥斯拉有很大的区别,海蜥蜴的性格十分温顺,丝毫不惧怕人类,有时还会与潜水员擦肩而过,海蜥蜴还是一种食草性动物,吃一些海草、甲壳类动物。